close

喜歡烈酒的人都知道,大麴乃中式製酒工藝的最高境界。
因為它除了工序繁複細膩之外,對釀酒材料的選擇、發酵時間的控管、蒸餾的技巧‧‧‧甚至連窖藏的環境條件都達到嚴苛的地步。
稍一有差池,那麼釀出來的酒就不像,甚至於沒有資格稱作大麴。
所以全中國生產白烈酒的地方很多,但真正能夠生產大麴的地方卻很少。
因此,許多酒廠基於成本的理由,索性都放棄生產改釀製其他能夠大量產製的酒。

然而這種酒的製造,雖然非常不利於商業生產,但為什麼還是有酒廠願意勉強去生產?
不會釀的,甚至採用改良工法製造出近似的味道,不惜把商譽給賠上,它也要冒充?
理由很簡單,在釀酒師之間「會釀大麴」隱然代表著所屬那個酒廠在業界的地位。

也許每個人對於酒種都有不同的偏好...
但是大麴的高妙之處,就在於不論你過去是喜歡哪種烈酒;你若喝過好的大麴之後,就會對那醉人的香氣與飲後的喉韻深深著迷。

東引酒廠雖草創於大戰剛過的1946年;但是開始試產大麴,應該是救指部〈東指部的前身〉接手後的1955年。
救指部就是大名鼎鼎的「東引反共救國軍指揮部」;也就是當時許多軍人犯了軍法後被送去戴罪立功的地方。
不像金門福建省的一個縣,馬祖是個地區的名稱;它包含了連江縣的三個鄉,分別是南竿、北竿和莒光。

東引島雖同屬福建省,但東引居民從不認為自己是馬祖人。
而救指部和馬防部都直屬陸總部;司令官則跟各軍團司令一樣,都是中將編階。
許多人到現在還以為東引歸馬祖管;其實是只有東引酒廠後來改隸馬祖酒廠統一管理而已。

東引會生產大麴,除了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之外,一批技藝精湛的老釀酒人才是關鍵...
他們本散居在大陸各個主要的大麴產地,過去彼此都只聞其名卻無緣謀面;是後來隨政府撤退來台才在台灣相識。
或許是技癢還是太懷念大麴的味道,加上救指部指揮官的慇慇邀請,最後才能成就東引大麴的盛名。
由於都漸漸地老成凋零,成熟的佳釀只留下幾批而已;並且每一瓶都有嚴格的分級。
至於後來的傳人之作,都已是標準化的量產;沒有說特別頂級,但也堪稱是中式烈酒中的翹楚了。

早期有分級的東引大麴,由於都是很有自信的巔峰之作;但量又很少,所以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搶手了。
它分為三級:兩顆星〈妙品〉三顆星〈極品〉五顆星〈絕品〉
都是75度的上好特級大麴;要怎麼分?
三顆星的要比兩顆星的窖藏更久。
至於五顆星的,除了酒齡還更長之外;傳說是在製程當中出了個小意外,而這個意外卻成了意外的驚喜,有奇香!

就那幾醰而已,老師傅們想如法泡製,卻從來都沒有成功過。
它之所以被評為絕品,就是以後不可能再有了。
所以「五顆星東引大麴」在當時又有「國酒至尊」之稱!
除了它的酒精度最高 ,在當年的售價也是所有國產酒中最高的之外,數量稀少及其無敵的品質和口感才是主因。

如果東引大麴是中式烈酒的皇冠,那五顆星東引大麴應該就是皇冠上的那顆大寶石

05年限量發售5000瓶的那批東引陳高,跟這款五顆星東引大麴,不論在成就或酒齡上一比,簡直就像個小孩子!
五顆星東引大麴在馬祖是買不到的;馬祖物資處當年沒有進口配銷過這支酒。
就連東引的特產店也是批200瓶才有配銷一瓶的消極資格;就算幸運地配到一瓶,那也絕不會外流。
我當年在馬祖也是委請游擊船的船老大,到東引透過特殊管道才弄到手的。

那批限量的東引陳高若能被稱為「司令酒」;那這瓶「國酒至尊」就應該被稱為「總統酒」嘍!
叫介石酒好了〈取其台語諧音《蓋少》之意〉;而故總統 蔣介石先生又是位如假包換的五星上將。

至於為什麼沒有四顆星,真相已無可考。
如果有知悉原因的朋友,請麻煩告訴我一下,不勝感激!

說到這裡,我就很為東引產的好酒抱屈...
在國外,好酒的增值潛力比黃金還夯;遇有那種絕世佳釀,更是拍賣會上的寵兒。
中式烈酒為什麼不行?
是中國人沒概念?隨便個什麼暖壽或者生日派對的場合,就把它給開來乾掉了?
亦或是中式烈酒缺乏可靠的流通行情?
保有的人惜售,沒有交易紀錄,哪來的行情?
不要說了,自己卻不率先發難...

有五顆將星標誌的 才是號稱"國酒至尊"的絕品東引大麴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av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